西北植物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2015年数据,《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力指数(CI)为417.94,在生物学科97种期刊排名第9,复合影响因子为1.294,综合影响因子为0.813。

  《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几年,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四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科技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陕西省第一届和第二届精品科技期刊奖、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等。多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美国《BA》、《CA》、《CSA》、英国《CABI》、俄罗斯《AJ》、日本《JST》等多个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

  《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拔牙前必看!这些药物可能让你血流不止

时间:2025-08-14 14:35:59

拔牙作为常见的口腔治疗操作,看似简单却暗藏风险。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日常服用的某些药物会像隐形炸弹般潜伏在体内,关键时刻可能干扰凝血机制,导致拔牙后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这些药物通过不同途径影响人体止血功能,就像拆除了血液凝固系统的部分安全装置。

阿司匹林:温柔的血液稀释剂

这款百年老药如同持续运作的血液润滑剂,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让血液保持"丝滑"状态。数据显示,每日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使术后出血风险提升2-3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作用可持续7-10天,就像给血液打上了持久"防粘涂层"。计划拔牙前1周就需与主治医生商议用药调整方案。

华法林:精准调控的凝血开关

作为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像精确调节凝血因子产量的工程师。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超过3.0时,拔牙后出血风险呈指数级上升。临床建议术前3-5天开始监测INR值,理想情况下应控制在1.5-2.0范围,相当于将凝血功能调整到"安全操作阈值"。但需警惕,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血栓反跳,必须由医生制定渐进式调整方案。

新型抗凝药:隐形的时间炸弹

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就像给血液安装了定时溶解装置。与传统药物不同,它们起效快、半衰期短,但缺乏特效拮抗剂。研究显示,服用这类药物患者拔牙后延迟出血发生率高达15%。术前24-48小时需根据肾功能调整用药,如同拆除炸弹前必须先切断引线。

多药联用的叠加效应

当抗血小板药遇上抗凝药,好比同时打开了血液的多个"泄洪闸门"。临床观察发现,联合用药患者术后出血量可达单用药者的3倍。更隐蔽的风险来自某些中成药和保健品,如银杏制剂与阿司匹林联用会产生"1+1>2"的出血风险。建议术前2周详细记录所有用药,包括偶尔服用的止痛片和维生素补充剂。

紧急预案:为意外上保险

即使做好万全准备,仍可能遭遇突发性出血。牙科诊所需常备止血明胶海绵、氨甲环酸等"急救工具包",就像手术室标配除颤仪。对于高风险患者,建议选择上午拔牙,预留6-8小时日间观察窗口。术后采用改良加压包扎技术,配合冷链敷贴,能有效收缩血管开口,如同为伤口装上生物止血阀。

个体化用药调整策略

心血管支架术后患者需特别谨慎,贸然停用抗血小板药可能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这种风险比拔牙出血致命百倍。当前指南推荐采用"桥接疗法",即用短效肝素替代口服药,好比在凝血功能悬崖上架设安全索道。糖尿病患者的药物调整更需精确到小时,因为血糖波动本身就会影响血小板功能。

每位患者都应建立自己的用药警示档案,定期与牙科医生、内科医生进行三方会诊。现代医疗体系正在推广电子药历共享系统,让不同科室的医生能像观察透明人体模型那样,清晰掌握患者的药物相互作用图谱。记住,主动披露用药史不是过度谨慎,而是对生命负责的基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