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2015年数据,《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力指数(CI)为417.94,在生物学科97种期刊排名第9,复合影响因子为1.294,综合影响因子为0.813。
《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几年,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四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科技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陕西省第一届和第二届精品科技期刊奖、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等。多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美国《BA》、《CA》、《CSA》、英国《CABI》、俄罗斯《AJ》、日本《JST》等多个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
《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氟桂利嗪用药指南与禁忌
时间:2025-07-03 15:17:00
氟桂利嗪作为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常用于改善脑血流、缓解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但其使用并非“万能钥匙”,需结合个体差异精准选择。以下从实际用药场景出发,梳理关键注意事项及禁忌人群。
一、中枢神经系统警报:警惕驾驶安全与情绪波动
氟桂利嗪可能引发嗜睡、乏力等反应(发生率约5%-10%),如同“大脑雾霾”,影响反应速度。用药期间应避免驾驶或操作精密仪器,建议将服药时间调整至晚间,利用其镇静作用辅助睡眠。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可能诱发抑郁倾向(约2%-3%患者出现情绪低落),需定期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尤其既往有抑郁病史者更需谨慎。
二、身体信号识别:从震颤到消化异常的连锁反应
约3%-5%患者可能出现肢体不自主震颤、下颌运动障碍等椎体外系症状,这类反应类似“失控的机械臂”,初期表现为细微手指抖动,逐渐发展可能影响日常活动。消化系统方面,约15%患者会出现胃部灼热或腹泻,可通过随餐服药降低刺激。若出现进食量异常增加(因药物影响代谢中枢),需监测体重变化,避免诱发代谢综合征。
三、高危人群禁区:特殊生理状态下的用药雷区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存在“双重风险”——药物可透过胎盘屏障影响胎儿神经发育,并通过乳汁分泌危及婴儿(动物实验显示胚胎毒性)。肝肾功能不全者因代谢能力下降,易出现药物蓄积中毒,如同“堵塞的排水管”,需绝对禁用。儿童群体(尤其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用药可能导致不可逆运动障碍,临床数据显示未成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成人高3倍。
四、适用人群画像:精准匹配的治疗场景
该药主要适用于血管性头痛患者(如典型偏头痛发作时脑血流减少35%-50%的情况),通过扩张脑血管可使血流恢复至正常水平的85%-90%。对于前庭性眩晕患者,氟桂利嗪能调节内耳毛细血管通透性,相当于为失衡的“人体陀螺仪”注入稳定剂。但需强调,紧张性头痛患者仅在其他治疗无效时考虑短期使用,避免过度依赖。
五、药物使用守则:时间管理与风险规避
建议采用“阶梯式用药法”:初始治疗不超过3个月,65岁以上老年人剂量需减少30%-50%。若需长期使用,每6个月需进行锥体外系功能评估(如手指轮替动作测试),如同汽车定期保养般必要。用药期间合并使用镇静类药物时,建议间隔至少2小时,防止协同效应加重中枢抑制。
特殊警示:过敏体质者首次服药后需密切观察24小时,若出现嘴唇麻木或呼吸急促(过敏性休克早期信号),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曾有患者因忽略皮肤轻微红斑继续用药,48小时内发展为喉头水肿的案例,这类“沉默的危机”需格外警惕。
用药决策需遵循“个体化诊疗地图”——医生会根据头痛类型绘制血流动力学图谱,结合PET-CT或经颅多普勒结果判断是否适用氟桂利嗪。患者应建立用药日记,记录每日反应曲线,这对调整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记住,任何药物都是双刃剑,理性使用才能最大化治疗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