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2015年数据,《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力指数(CI)为417.94,在生物学科97种期刊排名第9,复合影响因子为1.294,综合影响因子为0.813。

  《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几年,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四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科技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陕西省第一届和第二届精品科技期刊奖、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等。多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美国《BA》、《CA》、《CSA》、英国《CABI》、俄罗斯《AJ》、日本《JST》等多个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

  《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国产首仿胃药注射剂获批:百亿市场洗牌在即,复星医药如何撬动产业变革?

时间:2025-06-09 14:37:49

清晨八点的医院消化科诊室前已排起长队。从功能性消化不良到胃食管反流病,这些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正困扰着我国约3.7亿患者。当患者们捏着处方单等待取药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药房货架上的消化系统用药正经历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国内首款仿制型质子泵抑制剂注射剂近日获批,这场持续三年的首仿争夺战以复星医药摘得桂冠画上句点。

百亿市场的胃药江湖

质子泵抑制剂作为治疗胃酸相关疾病的"金标准药物",其市场规模犹如滚雪球般持续扩大。国内公立医疗机构消化系统用药年销售额突破600亿元大关,其中质子泵抑制剂类产品占据近三成份额。这相当于每天有超过1.6亿元的胃药通过全国5.3万家零售药房的柜台流向患者手中。

传统口服剂型虽然占据市场主流,但重症患者亟需的注射剂型长期依赖进口。原研药日均治疗费用高达300-500元,就像悬在普通患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复星医药此次获批的注射用雷贝拉唑钠,直接将治疗成本压缩到原研药的60%,相当于为患者节省出一部智能手机的医疗开支。

首仿药背后的研发马拉松

在仿制药研发领域,首仿资格就像医药界的"抢答游戏"。根据国家药监局现行政策,首仿药可享受12个月市场独占期,这相当于在专利悬崖到来时率先占领战略高地。复星医药研发团队负责人透露,为突破原研药工艺壁垒,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相当于建造三座标准足球场的成本。

技术攻坚中最棘手的晶型控制难题,被工程师们形象地称为"在显微镜下搭建乐高积木"。药物分子需要精准排列成特定结构才能保证疗效,这种微观世界的建筑学最终通过连续流反应技术实现突破。生产车间里新安装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其监测精度可以达到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

产业变革中的蝴蝶效应

首仿药上市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传导至整个产业链。原料药企业开始调整生产线布局,某上游供应商的玻璃瓶订单量激增三倍,如同突然接到奥运场馆的建材采购单。冷链物流公司新增二十余条专线,保证药品在运输过程中始终维持2-8℃的"冬眠状态"。

在医保谈判桌上,这款国产替代产品的出现让谈判筹码发生微妙变化。业内人士测算,若该品种纳入国家集采,年用药费用可能降至万元以内,相当于把三甲医院的单次胃镜诊疗费用分摊到全年治疗中。这种价格杠杆或将撬动基层医疗市场的用药结构转型。

创新与仿制的平衡木

当复星医药的生产线全速运转时,行业观察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企业研发管线中同时布局着15个创新药和28个高端仿制药项目。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恰似高空走钢丝时的平衡杆,在保证现金奶牛持续产奶的同时,培育着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品种。

带量采购常态化背景下,首仿药的利润窗口期正在缩短。某款心血管首仿药的案例显示,其价格在三年内经历腰斩式下降,利润空间如同被压缩的弹簧。这倒逼企业建立"研发-上市-迭代"的快速循环体系,要求研发效率提升30%以上才能维持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