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2015年数据,《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力指数(CI)为417.94,在生物学科97种期刊排名第9,复合影响因子为1.294,综合影响因子为0.813。

  《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几年,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四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科技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陕西省第一届和第二届精品科技期刊奖、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等。多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美国《BA》、《CA》、《CSA》、英国《CABI》、俄罗斯《AJ》、日本《JST》等多个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

  《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儿茶酚胺类药物:滥用后果严重?

时间:2025-04-09 10:32:10

儿茶酚胺类药是一类在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药物,它们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治疗。然而,近年来,随着临床使用的增多,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逐渐显现出来:这类药物似乎越用越多,效果却越用越差。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到诸多复杂的因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儿茶酚胺类药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它们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性,能够模拟人体自身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从而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作用。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兴奋心脏、收缩血管等方式来调节血压和心律,改善心血管功能。在临床上,儿茶酚胺类药常用于治疗各种休克、低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

随着这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耐药性的产生。长期或大量使用儿茶酚胺类药,会导致机体对其产生耐受性,即药物的疗效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儿茶酚胺类药通过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而长期用药会导致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改变,从而使得药物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耐药性的产生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除了耐药性外,不规范的使用也是导致儿茶酚胺类药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为了追求快速的治疗效果而过度使用这类药物,或者在没有明确适应症的情况下随意使用。这种不恰当的用药方式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例如,过量使用儿茶酚胺类药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高血压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患者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儿茶酚胺类药的疗效。不同患者的身体状况、遗传因素、疾病严重程度等都可能存在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有些患者可能对儿茶酚胺类药较为敏感,能够在较低的剂量下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而有些患者则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在临床使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制定。

面对儿茶酚胺类药越用越多、越用越不好使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首先,医疗机构和医生应加强对这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提高用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指南和说明书进行用药,避免过度使用和不恰当使用。其次,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管理,让患者了解儿茶酚胺类药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正确使用方法,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儿茶酚胺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越用越多、越用越不好使的问题不容忽视。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提高用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以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儿茶酚胺类药的治疗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