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2015年数据,《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力指数(CI)为417.94,在生物学科97种期刊排名第9,复合影响因子为1.294,综合影响因子为0.813。

  《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几年,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四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科技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陕西省第一届和第二届精品科技期刊奖、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等。多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美国《BA》、《CA》、《CSA》、英国《CABI》、俄罗斯《AJ》、日本《JST》等多个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

  《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论文发表常识】什么是论文的“有效发表”,论文有效发表的五个条件是什么?

时间:2024-07-04 10:01:22

在科研探索的征途中,“有效发表”不仅是学者追求的目标,更是衡量研究成果传播与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一篇真正意义上有效发表的科技论文,不仅需首次公之于众,更需蕴含丰富的信息,足以让同行专家评估观测结果、重复实验流程、审视思维逻辑。同时,它必须是可感知的、持久的,能无阻碍地为科技界所获取,并频繁出现在权威的大型二次文献数据库中。基于这些核心条件,Barbara Gastel与Robert A. Day在《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教程》中详尽阐述了有效发表的关键要素,其中面向公众、精准定位发表平台、吸引读者眼球、确保清晰表达以及模仿优秀范例,构成了通往成功发表的五条坚实路径。以下是对这五大基石的深入剖析:


一、面向公众:跨越学术界限的桥梁


科研人员虽以撰写专业论文为主,但面向公众的写作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学位论文的非专业摘要、供资机构的宣教需求,还是教学材料的准备,都要求我们跳出学术圈,以更广泛的视角传递科技知识。科研人员主动拥抱公众写作,不仅出于传播科学、吸引人才、争取支持的初衷,也是对个人兴趣与额外价值的追求。在此过程中,深入理解读者需求,是达成各类写作目标的前提。


二、精准定位:寻找最佳发表平台


找到适宜的发表平台,是有效发表的关键一步。这要求我们跳出科技期刊的局限,广泛考察各类在线与印刷刊物,特别是那些聚焦特定话题或面向特定读者的出版物。对于初涉公众写作的科研人员,从本地、区域或专业刊物起步,乃至通过博客积累经验,都是明智之选。一旦写作能力得到认可,更高影响力的平台将自然向你敞开大门。同时,了解刊物是否接受自由投稿、遵循《作者指南》的要求,也是成功发表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吸引读者:激发兴趣的艺术


公开发表的文章,其生命力在于读者的关注与认可。因此,吸引读者成为写作中的核心策略。通过分析读者兴趣点,将文章内容与之巧妙结合,是吸引读者的首要原则。无论是描绘科研人员风采、讲述技术应用故事,还是引用生动原话、穿插趣闻轶事,都能有效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欲望。此外,关注成本效益、社会背景、道德议题等读者关心的方面,也能让文章更加贴近人心。


四、清晰表达:构建理解的桥梁


清晰表达是有效沟通的基石。在科技写作中,避免专业术语的滥用、合理定义关键术语、精心组织文章结构、巧妙运用类比与例证、确保数字信息的易读性,都是提升表达清晰度的有效手段。同时,破除读者的错误认识,以平和而非居高临下的态度进行科普,也是每位作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通过不断寻求读者反馈,持续优化表达方式,是通往清晰表达的重要途径。


五、模仿佳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模仿并非抄袭,而是学习与创新的过程。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模仿佳作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掌握高质量写作的技巧与风格,还能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与潜能。通过广泛阅读大型报纸、杂志、畅销书以及学术期刊上的优秀科普与科研文章,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将不同佳作中的优点综合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在模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最终打造出独具特色且深受读者喜爱的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