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西北植物学报》创刊于1980年,月刊,是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知网2015年数据,《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力指数(CI)为417.94,在生物学科97种期刊排名第9,复合影响因子为1.294,综合影响因子为0.813。

  《西北植物学报》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近几年,先后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四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科技部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陕西省第一届和第二届精品科技期刊奖、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等。多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知网、万方数据,以及美国《BA》、《CA》、《CSA》、英国《CABI》、俄罗斯《AJ》、日本《JST》等多个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

  《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读者对象为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的科学研究人员、高等学校教师、研究生以及植物保健品和药品研究开发的相关人员。

     

张培丽:避免“千镇一面”,有针对性地引进和留住人才

时间:2023-04-13 15:53:38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培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中小城镇是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关键,也是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枢纽。本期论坛探讨的话题,对于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过去资源大量向大城市集中,超大城市规模扩张过快,大中小城市发展协调性不足,部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萎缩、人口减少,中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二是人才问题尤其是如何留住年轻人成为中小城镇发展的关键。年轻人是最有活力的群体,不仅对新技术、新产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具有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而且消费倾向高,消费带动能力强,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群体。

   年轻人对新事物有着天然的敏感和兴趣,在社会迅速变革的时代,年轻人的特点、偏好和选择也在发生变化。年轻人更了解年轻人,三位青年学者围绕中小城镇如何留住年轻人话题展开的讨论,更贴近年轻人需求,更能把握年轻人的痛点,给出的思路和建议也更有建设性。比如,强调着眼数字经济发展,主动谋划,搭建平台,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助力青年就业创业,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引人留人;着眼年轻人消费特点,突出特色,丰富品类,发挥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具有现代都市特征的消费场景和生活场所,提升青年消费体验,以高品质生活引人留人;着眼年轻人创业和生活需要,整体规划,提前布局,强化设施服务,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医疗、育幼等公共服务水平,以更加舒适、更有保障、更为开放的环境引人留人。

   在中小城镇吸引和留住年轻人的过程中,我认为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应遵循人口流动的基本规律。《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顺应县城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功能定位,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作为示范地区重点发展,防止人口流失县城盲目建设。二是科学把握中小城镇功能定位。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中小城镇,分类引导发展,有效避免“千镇一面”,有针对性地引进和留住人才。三是考虑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这就需要中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和覆盖,统筹乡村资源,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构建县乡村功能互补的新格局。